《迷悟之間》

              作繭自縛

「作繭自縛」原本是說蠶吐絲作繭,將自己包在繭內,現在將「作繭自縛」比喻人自設框框,

讓自己陷入困境,讓自我束縛起來。

在貪癡、瞋恚的煩惱裡不能超出,就是作繭自縛;在金錢、愛執、權利中不能解脫,就是作繭
自縛;在貢高、我慢、迷妄中不能遠離,就是作繭自縛;在毒品、酗酒、賭博中不能自拔,都
是作繭自縛。

作繭自縛就是讓自己不自由的行為,如明星林黛、樂蒂、于楓等,為了情而自殺,就是不懂回
頭轉身,而讓自己的生活與感情沒有緩和的空間,才會走上了絕路。

在生活周遭裡,有的人因執著自我的主觀,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作繭自縛;有的人因深陷貪
婪的溝壑,不懂得知足感恩而作繭自縛;有的人因抱殘守缺,不肯接受新知而作繭自縛;也有
的人墨守成規地自我禁錮,或是一知半解地故步自封,這都是作繭自縛;甚至沒有正見,為邪
教所迷,以及不能團結,而讓團體分裂,也都是作繭自縛。

看看歷史上,不乏因作繭自縛,終而走上不歸之路的例子,春秋時期,李斯貪戀利祿,與趙高
竄改遺詔,結果被趙高算計,身死族滅;戰國七雄時,商鞅制定嚴刑峻法,結果卻死於自己所
定之苛法之中;又如民國初年時,袁世凱因權利名位薰心,結果被迫宣佈取消帝制,鬱悶而抱
病不起。

古云:「解鈴還需繫鈴人。」將自己囚禁於繭中的是自己,能讓你破繭而出的也是自己,如
宋朝詩人陸游所說:「人生如春蠶,作繭自纏裡;一朝眉羽成,鑽破亦在我」,所以即使他人
願意為你剝開重繭,也要靠你自己有走出來的意願啊!

德國詩人歌德,其著作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,內容描述他廿五歲時,經歷失戀的痛苦、以及好友
為感情自殺的衝擊。沒想到,許多青年學子們,看了這本書後,竟然效法自殺來結束生命。這就
是作繭自縛,就是在一個自設的範圍內鑽牛角尖,而讓自己沒有後路,就是自己吐絲繫縛自己,
甚至連破繭而出的勇氣都沒有。

破繭而出,必須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試煉;破繭而出,必須要能調伏自己的欲望與執著;破繭而出
,必須學習反省與接受失敗;破繭而出,必須接受新知和增加知識;破繭而出,必須結交善友與
增廣見聞。

人的一生,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考驗,如果你能受到風雨的侵襲,仍能破繭而出屹立不搖,
甚至經歷逆境的焠煉,仍能破繭而出茁壯成長,那你就是邁向成功之路了。
 
文章轉載自 迷悟之間
 
 
 
 
經驗和作繭自縛
 

【明慧網2005年11月29日】師尊說:“為此,在有了這些經驗的同時,也就形成了人生的觀念,

經驗又在實踐中使觀念變的頑固。”(《越最後越精進》)

經驗、自負、顯示、觀念、妒嫉、執著──反省自己,我一連寫下了這樣幾個詞,我想再往下寫

下去還會更多。接下來,我又想到了一個詞:作繭自縛。

這個求名之心,從我走進修煉那一天起,就知道這是我最大的執著;而現在我知道,一個名,它

根深蒂固,甚至枝繁葉茂;而這個經驗,也許就是直接的觸發條件。

審視一下這個“經驗”,彷彿一個樹根,看重了自己,就肆意放縱了它,它就會長出許多枝枝

丫丫:沒有經驗的時候,擔心、煩心、灰心;有點兒經驗,歡喜心;掌握多了經驗,自負心;
運用經驗時,不免顯示心;比較起經驗來,還會帶點妒嫉心與爭鬥心吧。

由經驗而生出這些心的同時,再用經驗維護著這些心。所以不斷積累人生的經驗,也就不斷的

增長著執著心。

當我們過份強調自己時、肯定自己時,無非是站在自己有經驗的立場上,去否定別人。那時就

忘記了甚麼是放棄,甚麼是默默補充與圓容了。再有經驗,那也不過是人的千方百計,和神念
無法相比。

經驗是很有迷惑性的,一旦形成之後,會把人的思維固定住;就像人的這雙肉眼睛一樣,把本來

變化無窮的物質世界給固定成一種狀態;用經驗去看問題,就如同用肉眼睛去看這個世界一樣,
看到的永遠是假象。那麼要想見到真象,就不要固守經驗,被其封閉。認識到這一點,可能就會
少一點爭執,多一份平和與寬容。

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和經驗打著交道。這個經驗也就是人生中的各種觀念,哪怕一小點兒事,都

滲透著我們的經驗在其中。甚至於看別人的時候,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。這樣看來,平時在
遇事處事時,真得好好想想,這一念是來自於正念,還是源於經驗(觀念),有了正念,又有點
解決問題的經驗,是再好不過了(一旦有了正念,那就不是經驗的問題了,那就是智慧了);
否則,只有經驗,沒有正念,那就如同作繭自縛,永遠突破不了人的這層殼。而且越是有經驗,
那顆保護自我的心就越強,這層殼也就越厚,離宇宙的特性就越遠。
 
一直以來,就為自己沒有修出那種慈悲而苦惱。其實原因很簡單,那個名利心沒去,“根本就
生不出慈悲心來”(《轉法輪》)而我一直重視去那個名心,現在才知道,豈是一個名心的問題,
太多太多的心,意識到的,意識不到的,如雙絲網一般交織在一起,把自己困在其中,而自己
只不過看到了一個結兒或者是幾個結兒,要想突破這張網就要解開所有的心結兒;而想解開它們,
唯有向內去找,放下觀念。
 
文章轉載自 經驗和作繭自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